把奶嘴當固齒器用
適當的陪伴孩子和適當的給予孩子獨處是同等重要

通常現代父母由於過度漠視孩子或沒有給予適當的安全感
就會發生孩子用自殘來吸引父母的注意,
或是已經超過一歲半~兩歲卻依舊需要整天吸著手指或奶嘴
事實上在一歲半~兩歲間,當孩子安全感和口腔得到滿足後,
只要母親稍稍加以輔助,
孩子就會自動把吸奶嘴和吸手指這行為降到最低或自己戒除

所以我們以下是討論"孩子過度依賴"的狀況
以下就幾個層面來討論




過度吸奶嘴



奶嘴是媽媽的一個好夥伴,但是通常在六個月孩子會爬後,就應該讓他四處探索,而不是整天含著奶嘴
在超過六個月後,父母就不應該在孩子哭鬧時把奶嘴往孩子嘴裡塞,只剩睡前用或累的時候用,超過一歲半後,就應該讓奶嘴消失
事實上父母不能夠教導小孩"想要安全感就找奶嘴",把奶嘴當作情感的安撫
雖然有人說"會吃奶嘴的孩子比較好帶"
而且通常過度依賴奶嘴的孩子,除了習慣,也隱藏的一個隱憂"安全感不足"
所以身為母親應該用漸進的方式,在孩子哭鬧時,找出哭鬧的原因,替他解決或持續給他發洩情緒,而不是奶嘴拿起來就塞下去;平日也不要讓孩子整天含著奶嘴,而是多多陪她說話、陪她遊戲,讓孩子不要專注在奶嘴上

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安全感,讓孩子了解到就算不用依靠奶嘴,母親也會是最愛他的人
相信所有的母親都知道"過度依賴奶嘴"的後遺症就是

牙齒咬合不正、門牙暴牙、嘴巴形狀不佳,影響說話發音……等狀況

在戒除奶嘴方面
比較忌諱的其實就是在奶嘴上抹辣椒等激烈的手法,這樣等於是二次傷害孩子
通常比較建議的方法就是漸進式,通常一歲半~兩歲的孩子都已經比較能溝通
舉例來說:父母平時多和孩子玩樂說話,讓孩子不要專注在奶嘴上
多用繪本故事等方式來告知孩子,或把奶嘴剪破等方式告知孩子"奶嘴不在了"
兩歲後的孩子可以用獎勵方式來戒

另外有些小孩睡前非要吸食奶嘴才能入睡,父母就要盡量白天讓孩子活動和吃飽
半夜孩子半夢半醒要奶嘴時,不要給予理會,讓她自己安撫自己入睡




過度吸手指



有人說給孩子吸手指會導致手指變形長繭,所以要吸奶嘴;但是如果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如果不夠給予安全感,下場都是一樣,只是換成牙齒咬合不正

事實上在我養育鈞的過程中,鈞六個月會爬後,日常生活就只剩下無聊或長牙時會含一下手指,入睡時,因為有導入安撫玩偶,鈞連入睡也不需吸手指,一歲後,不論有無安撫玩偶,他翻一翻就可以睡

事實上我的方法無它,只是做到大部份的時間給鈞玩耍和探索,讓鈞的手沒空吸
也有做到"稱讚、陪伴"
另外很多孩子在超過一歲半~兩歲後還是需要入睡時吸手指,導致手指變形長繭
有很大的原因常常出在:過早跟孩子分房或白天沒有給予足夠的安全感

所以當孩子六個月後,白天應該做到給孩子安全感,適當的獨處和適當的陪伴
導入安撫玩偶;一歲後,當孩子無意識想要吸手指時,母親應該做到"提醒"的角色
可以抓住孩子的手,告知他不要吸手指(不需要打也不要責備)
然後轉移注意力,給予其他東西

晚上也是,六個月時就要給予安撫玩偶或白天給予大量活動及有吃飽,讓孩子減少吸手指的機會就可以入睡

跟戒奶嘴一樣,事實上也很忌諱用激烈的手段來幫孩子戒掉手指
而且通常用激烈方式戒掉手指的孩子,除了是二次心理傷害,也會導致孩子有很長時間晚上無法安眠
所以其實戒手指要比戒奶嘴更注重平時和孩子的互動
也要用漸進式或輔助(ex:貼ok蹦、拇指醫生)的方式提醒孩子入睡不要吸手
白天也幫孩子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手上
兩歲以後就可以直接擦防咬指甲油來幫孩子戒



自殘




很多母親平時忙於家務,根本無暇跟孩子互動
所以孩子為了引起母親的注意,就會出現很多方式,同樣也是沒有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的原因,最糟的方式就是自殘

因為很多母親都懂得"孩子哭,就要離開房間"
就忘記"孩子乖,記得要擁抱他"

最後孩子的下下策就是自殘,自殘方式有"撞頭、嘔吐..."等

母親在跟孩子的日常生活中,要學會"漠視"孩子不正確的行為
舉例來說:
當孩子把東西丟出去,希望您幫他撿,您要選擇不幫他撿且當作沒看到
撞頭嘔吐時(要排除生病的原因),您可以把它放在遊戲床的安全環境讓他撞
或是讓嘔吐物在他身上不要清,清環境就好,讓他了解到不舒服

以上行為漠視完後,母親還有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
當孩子做出正確行為時,請記得稱讚他
當孩子乖乖吃飯時,請記得稱讚和擁抱他
當孩子乖乖收拾好玩具時,請記得跟他一起收拾並稱讚他

總之,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適當的給予獨處是同樣重要
母親要懂得拿捏育兒的分寸,過度漠視和過度寵溺孩子是一樣不當

======================(這是分隔線)==================



對口腔期的認知


口腔期的孩子,需要被滿足的不只生理需求,還有心理需求,尤其是依附關係的建立,更是決定孩子未來的情緒、社會發展的品質,有父母的真愛,將不致產生發展障礙!

依據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,將0~18個月定為「口腔期(oral stage)」,而這個階段首重建立起安全的依附關係,如不能順利進展,在後續發展將易出現過與不及的「偏差」行為。

雖然口腔期未能得到滿足,長大後會在遭到挫折時出現大吃大喝、吃手指、喋喋不休等行為,因未進行大規模實驗而無法證實;但安全感不足導致焦慮、對人缺乏信任卻是有其依據。

成長充滿變化‧教養適度微調

摘自bobo小天才雜誌

寶寶從出生至2歲左右稱為「口腔期」,此時期的寶寶可經由「吸吮」來獲得撫慰及安全感。因此,小寶寶除了吸吮母奶或配方奶來得到生理上的 飽足感外,其他時間也會想要藉由吸吮來得到口腔的滿足,安撫奶嘴就是因此而誕生的,藉由吸吮安撫奶嘴,可使寶寶感覺熟悉、安全,進而平息焦慮的情緒。

張兆良醫師表示,在部分心理研究發現,如果孩子在口腔期沒有得到滿足,加上家長未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,未來孩子在性格上可能容易出現偏激、沒耐性、不 安、悲觀……等負面表現。因此,適當使用安撫奶嘴,是有其正面意義。所以,從心理滿足的角度來看,專家們認為:在出生階段至一歲半左右可以使用安撫奶嘴。

當然,有些寶寶並不愛吸奶嘴,只要寶寶沒有表現出吸奶嘴或手指的欲望,而且情緒穩定,家長不用刻意硬幫寶寶塞上一個奶嘴。

《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6年11月號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