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歲半)
前幾天帶鈞去松青超市買東西,想說鈞乖乖的就讓他坐音樂車,三巡過後,我告訴鈞:這是最後一次喔!!鈞點點頭~
結束我準備抱鈞下來,鈞開始扭和哭;不知道是生病過後還是太少帶鈞來,鈞居然開始歡。
當下火氣整個上來,尤其是看到前一個三歲的哥哥可以乖乖跟媽媽玩完後就離開,深深覺得自己沒有把鈞教好。我硬把鈞抱到僻靜的地方,讓他面對牆罰站,我也背對他一起罰站。



坦白說當下我已經氣到聲音越來越大,有一種衝動想把小孩扁下去
只是經過一年的"磨練",我知道不可以那麼衝動
開始跟鈞一起罰站的時候,開始說服自己並平抑怒氣


我這樣想:


1.萬一一巴掌打下去,鈞變成了愛迪生怎麼辦?我希望鈞成為郭台銘,而不是愛迪生。


※愛迪生的小故事:

12歲
那年,愛迪生開始在往來休倫港和底特律之間的火車上當報童,除了賣報紙之外也賣一些糖果、點心。少年時的愛迪生就患有重聽的毛病,據說是因為要跳上一部已經開動的火車,管理員心急之下,拉住他的耳朵,將他拖上車,結果造成耳聾。在當報童的那段期間,他學會了基本的電報技術,也曾經自己發行過一份報紙。當然,他是不會輕易放棄作實驗的嗜好,於是漸漸的也把一些化學藥品、實驗器材搬上火車,直到有一次,因為實驗的意外,車廂燒了起來,忿怒的管理員,就把所有的藥品器材,連同愛迪生一起從車廂丟了出來。



2.每天社會上都有母親失去孩子而痛苦,看新聞時都會感同身受的跟著流淚;孩子只是暫時上天借給我們,如果哪天我失去鈞,我一定會心痛我今天打了他;如果我知道鈞明天就會離開我,我一定不會這樣對待鈞。


3.我並不想教鈞"以暴制暴",今天鈞是違反承諾沒錯,但是我應該要用別的方式教他承受後果。正確的教養行為是將鈞了解前因後果後,下次也同樣記得事情,痛扁他只是讓他不甘願的屈服。


4.我很想痛扁鈞沒錯,只是我現在是在發洩情緒,跟鈞無關。


5.我自己都很努力的想教孩子情緒控制,我怎麼可以把情緒控制的這麼差。


想一想後,自己的怒氣也漸漸平息下來;剛好鈞也哭完,我就蹲下來跟鈞面對面跟鈞溝通

『鈞鈞,我們的約定是坐最後一次,你要安安靜靜跟媽媽離開,下次才可以再坐音樂車;哭鬧下次就不能坐!知道嗎?』(鈞點頭)

我想讓鈞跟我練習一次,就牽著鈞進去,鈞也的確乖乖跟我逛完超市後就安靜的離開
經過溜滑梯時,我還刻意跟鈞說:『因為你剛剛哭鬧不願意離開音樂車,所以現在連溜滑梯都不能玩』(鈞點頭)
繼續牽著鈞回家。




每個人都是開始當母親後才開始學當母親,沒有人是一開始就很有耐心對待孩子,就算是我,也常常被鈞惹到怒火爆發,只是情緒當頭時,下手就會很重。之前有個社會案件是"父親忍受不了哭鬧而失手打死嬰兒",所有人給予那位父親最大的責難聲;坦白說,每個父母都有那個"一瞬間",只是大部分的人不會下手那麼重,或是剛好沒那麼重。


所以我會漸漸學習"暴怒時"決不動手,學習當個好母親,重溫當初身為孩子時,希望母親怎麼對待我;將自己的情緒控制下來並冷靜下來;我承認我現在還沒有做的很好,但是我會努力讓自己處於冷靜的狀況,也才能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待人處事行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