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有效的方式和孩子溝通,解決不可避免的親子衝突,親子之間沒有人是輸家,都會成為贏家。「父母是人、不是神」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
事實上父母是可以"被訓練",學習成為一位孩子的朋友
我目前看親子教養溝通上比較好的育兒書中
「P.E.T父母效能訓練」、「芬蘭式兒童技能教養法」這兩本算是最好的教養育兒書之一
「芬蘭式兒童技能教養法」是適用在上小學之前,但是「P.E.T父母效能訓練」的觀念卻可以延伸到孩子長大成人,尤其對於棘手的叛逆期有個明確的溝通教法。我很推薦身為母親,這是必讀的

題外話是...養個孩子,我居然比我在念書時還要用功~有沒有人要頒給我博士學位

Dr.Thomas Gordon湯瑪斯‧高登/著 



這本書幾乎都在談父母跟孩子說話的”語術”,如何引導出孩子的心聲
古代人說”言靈”,言語中本來就含一定的力量,親子之間更是,唯有父母能準確的讀出孩子的言語,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。
親子之前沒有誰是贏家輸家或騎牆派

第一章 父母只有挨罵的份

整章都是在說這個社會有個既有的框架就是”孩子發生問題一定是父母的錯”
卻沒有人教父母該如何成為”父母”。

第二章 父母是人不是神

很多父母都將自己當成是神,不是強迫孩子要完全接受自己的”操控”就是無條件接受孩子完全的行為、隱藏自己所有的感受,實際上孩子也會從父母的表情看出虛假;當孩子做錯事時,如果母親給予拒絕,孩子會認為母親是”拒絕自己這個人”,但為有母親誠實告知自己的感受,才能讓孩子了解母親是拒絕”這個行為”,並欣喜於自己的父母是”坦率、有人性”的真人。

第三章 如何使孩子吐露心聲
第四章 發揮主動傾聽的作用

這兩章
最主要都是在說不給予任何答案、幫助他人自行解決的心理學家技巧
很多父母做錯最多的事情就是”評估、判斷、訓誨、忠告等….”(書中有說到典型十二類的父母)
有提到何時該用、主動傾聽的技巧及態度、主動聽出孩子的心聲。
書裡還有提到”小孩拼命找理由不想睡覺的說話引導
舉例:(我舉年幼孩子的例子會比較符合我的現狀)
強尼:噢~我燙到手指了,媽咪我燙到手指頭。哇,好痛好痛(大哭)
母親:嗚,真的很痛,痛死了。
強尼:是阿~真的很痛
母親:感覺上真的燙傷的很嚴重,非常痛
強尼:(不哭了)現在馬上塗一點東西
母親:好的,我先用冰讓手指頭冷卻,然後,我們再塗上一些藥膏。
母親要避免說:沒那麼嚴重;等一下就好了、你並沒有燙傷的那麼嚴重、強尼!不要像個小孩似馬上停止哭泣等說法。
主動傾聽等於感受孩子的感受,接受他的感受。

第五章 怎樣傾聽幼兒的牙牙學語

主張主動傾聽嬰兒的聲音是餓了、難過等…..然後一一去解決,主動傾聽孩子傳達的訊息,並懂得適切滿足他的需求,你便是最稱職的父母。
書中是覺得很多育兒專家不明瞭這些觀念,做一些毫無價值的調查,像該定時餵奶還是餓了就該喝、訓練小孩大小便時間早晚的問題。

(我的OS:其實這些都太流於理論化……)

不過有個例子很實用
孩子:(啼哭)卡車、卡車不見了…….
母親:你要你的卡車、可是卡車不見了(主動傾聽)
孩子:(往沙發找,卻沒有找到)
母親:卡車沒有在那裏(以非語言訊息傳達)
孩子:(跑回房間找,仍然找不到)
母親:卡車也不在房裡(以非語言訊息傳達)
孩子: (回想一下朝後院走去)
母親:也許在後院吧?
孩子:(跑到後院,在沙箱裡找到卡車,顯得得意洋洋)
母親:你自己找到卡車。
不主動直接介入或提供意見,讓孩子學習使用自己的潛能。

第六章 父母該怎麼講話,孩子才願意聽

主動傾聽是用於”當孩子有問題時”,這章開始說”當父母有問題時”要用”我訊息”
要先找出”問題的歸屬方”

書中是舉例
當父親疲累的回到家後,孩子卻跳到他膝蓋要跟他玩

父親 [疲累]→選碼(選了我訊息)→我好累→孩子接受到的訊息→爸爸累了
父親[疲累]→選碼(選了你訊息)→你好煩→孩子接受到的訊息→我很壞

應該有看出這個不同吧!!
用我訊息不管對幾歲的孩子都很有效喔!!

第七章 發揮「我-」訊息之效用

(打字打到這裡我已經快睡著……現在已經半夜兩點)
在說明:錯誤的我訊息
比方說:我覺得,你應該……..

第八章 藉著改變環境以改變孩子的行為

這裡說的是老生常談,有說到改變環境的效用
比方說睡前應該要
“貧化環境”意思是睡前要給予一個刺激少的環境,你無法在睡前給予過度刺激爾後又希望孩子快速安靜下來。

第九章 不可避免的親子衝突:誰該獲勝?

一般父母只會有權威來管束孩子、解決衝突,使用方法一(父母是贏家),雖然可以得到孩子一時的順從,但其代價都是孩子的敵意併剝奪學習自律與自我負責的機會。
方法二就是子女永遠都是常勝軍,父母永遠都要低頭,孩子雖然永遠都處於不敗之地,很懂得使性子來使父母屈服,這樣的孩子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,他會察覺到父母對他的憤恨,並開始覺得父母對他並不關愛,難以進入用方法一的學校或師長。

這本書批評使用"獎勵和懲罰"就像是父母使用權威訓練"孩子,要孩子表現出他們所期望的行為,避免他們做出不期望的事情,這跟訓犬師要狗走過來一樣,不走過來就勒緊項圈(懲罰),走過來就給予撫摸(獎勵)
短時間內父母就能得到要的效果,甚至以後用說的就可以達到父母權威的效果,然而權威總有用盡的時候,當孩子越來越不需要父母幫助時,父母的權威會盡失,顯得狼狽,甚至青少年叛逆期開始時,父母過度依賴獎勵與懲罰,孩子會反抗、表現出敵意,因為他已經有足夠的體力和資源不需要完全依賴父母。
這裡舉的例子包含過度的獎勵和懲罰有何後遺症
1需要高度動機,他必須有為動機努力的動力-老鼠餓昏走過迷宮會得到乳酪,但是不餓時卻完全不願意走(舉例是告訴孩子乖乖睡覺就有媽媽唱歌給他聽,結果孩子不買帳)

(我的os:其實我覺得這比較像”賄絡”,真正的獎勵應該不是在事前說,而是事後才給予獎勵)

2.懲罰太嚴厲
孩子失去做好的動力並退縮-老鼠如果受到太強烈的刺激,老鼠會完全不願意繼續

(我的os:事實上輕微的懲罰對孩子也一樣沒用,於是懲罰就必須隨著年齡往上加乘,形成過激的懲罰[我的讀後感有寫],並非說不能打小孩或懲罰小孩,卻不是用在”隨時隨地和母親隨意的規則或過激的懲罰”)

3.獎勵必須馬上得到-像孩子做好一件事,卻答應三個禮拜後才帶他去海灘玩是一點用都沒有

4.對良好的行為給獎勵、不良行為給懲罰必須一致-可是父母往往是不一致的,比方說有時後允許孩子正餐前吃零食,卻不允許孩子不吃正餐(因為會糟蹋母親的
食物)

5.耗時費力

本篇其實都是都是在推翻極右派及一般教養方式,認為孩子是不需要父母用權威訂下的規矩

但是其實書中也有提到,在危險的狀態下,依舊是需要用方法一。

第十一章用[沒有輸家]的方法解決衝突

也就是全家平和參與並達成協議

(寫到這裡已經快三點……我真的快掛點了)

第十二章 父母對[第三方法]的疑慮

作者認為孩子訂下的必然會去遵守,就算孩子忘記遵守表示計畫有問題需要更改或是父母要用”我訊息”表達給孩子
(我的os:我覺得作者會不會過度樂觀……孩子也是需要不停的提醒阿)

第十三章發揮第三方法的功用
(舉例)

第十四章父母如何避免被孩子開除
也就是用”沒有輸家的方式”



這本書應該跟以前介紹的育兒書內容有極大的差異,又說這本書是我覺得育兒書中最好的其中一本,事實上我覺得為人應該像一只斟不滿的水杯,隨時隨地都在吸收新知,雖然我不喜歡看空泛理論的育兒書,專挑這種有實際內容的書,我很喜歡這本書在話術上的實際探討,也翻新了我很多觀念,即便我很難達到或贊同到百分之百,卻也會朝五十邁進XD誠摯推薦有心育兒的媽媽們必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