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462811_596513477120695_8843825041262902071_n.jpg  

育兒到今天,我時常不由自主的感謝上天給了我這個孩子
因為有了他,我才覺得人生是如此快樂美滿
鈞會當個小大人,自告奮勇的幫我拿重的東西,也常常會抱著我說:媽媽辛苦了~我很愛你!
在這六年間,雖然彼此有磨合,卻不斷互相理解

也許他人不覺得我的孩子好,覺得這個媽媽用邪魔歪道方式帶孩子,但是只要我理解他的優點,彼此都很快樂才是最重要
(通常鈞一個動作,我就知道他在想甚麼)
一歲半前很單純就是健康飲食、規律作息、簡單教養,有些媽媽此時會有個心態是:我一定要孩子這樣做
一歲半前,因為還在建立規律作息、習慣,是有強迫的必要,但是在一歲半後會慢慢失效
一旦孩子做出違背媽媽想要的模式,就非常生氣且強迫孩子一定要這樣做,認為要用打來解決孩子的一切行為,這樣的心態跟想自殺的媽媽帶著孩子一起死的想法雷同,把他視為自己的所有物。


一歲半後,我認為媽媽的心態必須是
1.孩子是個有自己性格的人
2.孩子也是個人,不是你手中輸入程式的機器人或娃娃,更不是你的個人所有品
3.孩子是你與家人的投射,媽媽表現和行為會被孩子學習
4.媽媽要採用引導方式教導孩子,花耐心了解和陪孩子一起成長
5.媽媽必須在堅持原則與孩子行為中間取得平衡點
6.他只是個孩子,不是大人,媽媽不能期望他跟大人會做出一樣的行為


上次聚會時,樂樂媽問:為什麼大家可以不打孩子?
(我們的孩子平均在兩歲~七歲)
幾個媽媽共同談論到:


媽媽有教養/教導的義務權力,但是孩子也是人,不管用打用罵或引導,
都必須同時建立在:孩子已經了解這件事該怎麼做才是正確或她哪裡做錯


宥宥媽舉一個例:
有次她帶宥宥看醫生,宥宥在旁邊玩一個球狀玩具(這玩具的玩法就是球內有彈珠,要讓彈珠滑過軌道,軌道上標有數字,從1開始,一直到出口,是個培養專注力的遊戲),剛好輪到宥宥看醫生時,宥宥叫媽媽拿著那個球,且說:媽媽要讓彈珠停在那個數字喔!!
媽媽說:我只能幫你拿著,沒辦法讓彈珠停住
看完醫生後,宥宥一看到彈珠沒有停在原先的數字上,就很生氣說:媽媽妳沒有幫我拿好
媽媽說:我只有說幫你拿著,沒有答應讓彈珠停住
宥宥哭哭鬧鬧結束後
宥宥媽再次跟宥宥解釋:媽媽沒有答應你讓彈珠停住,只答應幫你拿著,我也沒辦法讓彈珠停住(因為當時宥宥媽只有一隻手拿著球),你可以事後再請媽媽幫你讓彈珠走到原先的位置

孩子的想法往往跟大人是不同,對於很多反應也會跟大人所預料不同,如何讓孩子的想法和母親的想法互相理解是很重要

鈞算是個非常固執、有想法的孩子,當親子間衝突時,他往往不認為是他的錯,如果我又打下去,他就會覺得飽含委屈,目光透露委屈或憤怒的眼神

鈞有次把手伸進飲用水壺中,鈞爸的朋友看到就用力打了下鈞
鈞哭哭啼啼說XX叔叔打他、欺負他,他不要理XX叔叔了
沒有在現場的我問了下鈞爸朋友
得知情形的我告訴鈞:那個水壺中的水是鈞鈞和我們要喝的水,手髒髒伸進去,等下鈞鈞和我們喝了會肚子痛
鈞繼續倔強說:才不會
(當下我有個衝動想把這小孩巴下去= =!!!)

我說:你的手剛剛摸過地上、桌子,上面都有細菌,所以媽媽教你吃飯前要先洗手,就是不要把細菌吃下去,細菌會在肚子中搗亂害我們肚子痛。
        你剛剛把手伸進去就是把細菌洗進水裡阿
鈞說:細菌跟蟑螂一樣髒嗎?
我說:對,下次不要這樣好嗎?
鈞說:好~
我說:重複一次媽媽說的話:手上有細菌,不可以伸進水壺
鈞:(重複一次)

對於較小的孩子,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大人說的話,在跟他說完道理後,要讓他重複一次媽媽說的話,藉此行為加深孩子的理解力

比方說:
我喊鈞,鈞不理我,我走過去問鈞:剛剛有聽到媽媽在叫你嗎?
鈞說:有,可是我在忙
我說:媽媽不知道你有聽到阿,你聽到要跟我說:媽媽我聽到了
重複一次:聽到媽媽叫時,要說:媽媽我聽到了
鈞(重複):聽到媽媽叫時,要說:媽媽我聽到了

又有次
鈞在沙發上蹦跳
鈞爸怒吼:不要在沙發跳!!
(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以具體正面的說法,EX:屁股坐在沙發上)
鈞下來,臉色不是很好看,我和緩的跟鈞說:你跳上跳下,摔下沙發會受傷,媽媽會很難過,沙發也會壞掉,以後都不能坐,知道了嗎?
鈞:我知道了
在重複一次媽媽說的:要坐在沙發上,不可以用跳的。
鈞:(重複一次)

好玩的是,這樣教導方式,如果媽媽自己做錯,也會被小孩糾正
像有次我不小心撞到鈞,但是因為急著做事就沒理他
鈞說:媽媽~你要跟我說對不起!
我說:對不起~
鈞笑說:沒關係~


我很喜歡這種感覺,我和孩子猶如朋友或老師,人與人是相異的個體,互相溝通是增進了解的方法;但是小孩不是大人,他也有孩子的思維,行為也會符合年紀,如果母親期望他跟大人一樣,就很容易造成衝突。

以前曾經有個國外育兒專家說:三歲以前不要自己帶孩子,當然!我否定這樣的說法,鈞也是我一路帶大。
可是孩子越大,上學時間就已經占掉整天時間,回到家就只剩下吃飯睡覺,那麼剩餘時間的陪伴(包含假日)和注意孩子行為與溝通是多麼重要!
那麼,三歲後的陪伴、溝通比三歲前還要更加重要

媽媽有教養/教導的義務權力,但是孩子也是人,不管用打用罵或引導,
都必須同時建立在:孩子已經了解這件事該怎麼做才是正確或她哪裡做錯了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教養
    全站熱搜

    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