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152.jpg
孩子每項行為背後,往往都有原因,身為父母應該是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,接著確認該怎麼處理這行為
打小孩當然能立刻達到效果,但是孩子心裡是否服氣或從此理解這件事情、不再犯,這又是另一件事情
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片面了解、心裡很不服氣、
外在表現會說出爸媽想聽的答案,讓爸媽趕快結束責罵或打

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,溫順的孩子會選擇說爸媽要聽的答案;固執的孩子則會直接表現在臉上,表現出他的不服氣或哭泣
我覺得這都不是讓孩子明白事理的作法,只是表現出[強權者贏]的原理。
當然父母本身有引導孩子做出正確方向的責任,不打不代表放任他想做甚麼就做甚麼,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去引導他。

我覺得媽媽要釐清一件事情:年紀幼小的孩子,往往在描述事情上只能單方面描述他的感覺和認為,是很差勁的事情結論者
舉例:
小孩A:媽媽,他打我~~
媽媽:為什麼他要打你?
小孩A:我沒有弄到他,他就打我
小孩B:他撞到我
小孩A:我才沒有撞他
可以發現孩子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說事情,而且都是片段
一個好的老師或家長就會懂得要全方面蒐集資訊去釐清
不是一聽到小孩在學校被他人打,就急著跑去學校責罵老師,一昧的覺得自己的孩子都沒有錯,一定都是別人的錯


老師曾跟我分享:
鈞一年級時,曾經有個同學會一直管鈞,強制鈞要做這個做那個
鈞受不了,去踩正趴在地上這名同學的手
一般老師可能就是立刻處罰鈞
但是老師問鈞,鈞說他實在受不了那麼同學一直念一直管
老師也問同學為什麼要管鈞
最後讓二個同學互相擁抱,解開心結。

另一個案例是:
朋友的孩子
姊姊一直念妹妹,要妹妹不要做這個,最後妹妹被唸到受不了,打了姊姊一巴掌
朋友出來後第一件事是罵姊姊為什麼要故意去惹妹妹,兇了姐姐一頓

我是告訴朋友: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姊姊覺得媽媽都偏袒妹妹
好的做法應該是向二人了解事情後,告訴妹妹:你打姐姐,不是解決事情的方法,而且姊姊很痛喔!
告訴姐姐:你不喜歡媽媽念你,所以妹妹也不喜歡你念他,我們一起研究該怎麼讓妹妹聽進你的話
讓二人互相擁抱、還是好姊妹。

所以當鈞發生事情時,我都會細心聽他怎麼說,幫助他釐清事情
也常發現鈞都只著眼在一個片段
上週
鈞不小心把桌上玻璃瓶打破,爸爸怒吼飆鈞鈞,我趕緊出來看發生了甚麼事情?
我先制止爸爸:你這樣生氣是沒辦法讓孩子學到東西的。
接著請鈞去拿垃圾袋和紙袋,告訴鈞,玻璃不能只用垃圾袋裝,要用報紙把玻璃裝起來再放進紙袋,再用垃圾袋裝起來
我和鈞爸掃著玻璃和用吸塵器吸玻璃時,鈞哭著想進去躲在房間
我溫和的跟鈞說:請你在站旁邊看爸爸媽媽怎麼做,也順便幫忙打開垃圾袋,讓我們把玻璃倒進去,下次你就知道玻璃碎掉時要怎麼收拾。

收完玻璃後,我跟著鈞進房間
問鈞:剛剛你做了甚麼事情,可以告訴媽媽嗎?
鈞:爸爸很生氣,因為我做錯事
(這是多數孩子的標準表現,常會用爸媽"有沒有生氣"當成自己有沒有做對事情的依據)
媽媽:事情發生時,你心裡怎麼想?
鈞:我腦袋一片空白、害怕、想哭
媽媽:爸爸是因為怕你被玻璃割傷,所以生氣,並制止你接近碎玻璃,我們一起討論要怎麼避免下次再撞到桌子、讓玻璃掉下來,好嗎?
鈞說:我下次坐在椅子上時不要踹桌子
媽媽:我的話會先把桌子上的玻璃瓶拿走

媽媽:事情發生時,我們也要學著腦袋不能空白,而是優先想接下來要怎麼處理事情喔!!
接著抱抱他、說聲愛他
我理解一件事情,鈞有可能下次還是會把玻璃瓶打破,但是他學會承擔後果、知道該怎麼清理碎玻璃,也會逐漸學會小心不要把玻璃瓶弄倒。

就是因為孩子常常產生片段的認知、以父母生氣不生氣作為事情對錯的依據,所以我會在事情發生後,盡可能和鈞把事情聊開、解開心結、重新建立事情的脈絡。

前幾天,另一個朋友生氣的跟我說:小孩說謊耍她阿!
我問:怎麼了?
他說:他兒子洗澡時偷尿尿在地板上,他教過很多次,洗澡前要先上廁所,不可以尿在地板,今天他進到兒子洗澡的廁所中時,聞到尿味,問他兒子:你是不是尿在地板?兒子先回他:我沒有~
接著又回說:我有,過了一下又說:我沒有
用媽媽的角度,會覺得是孩子在說謊耍他,母親痛心的是不間斷教孩子不要說謊,告訴他說實話才不會被處罰
只是母親的[我訊息]始終沒有傳達給孩子,他將事情認知為:做錯事=>被打=>說謊=>被打=>不管說甚麼都被打=>還是思考下次怎麼說謊才不會被打,持續的惡性循環。
於是母親應該要做的是先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在洗澡時尿在地上?
教他下次洗澡前可以先上廁所,假如還是尿在地上,請他洗完澡要徹底刷洗地板,承擔後果。

因為孩子與母親有很深的依附關係,在不知不覺間,孩子會極力說出母親想聽的話、做出母親想要的事情、索取母親的愛
像之前網路很有名某魚媽媽的孩子就是這樣,她只是遵照母親想要聽的話去說、去陳述,心裡卻不一定是這樣想。

身為母親不是要教出一個唯命是從的孩子
朋友的孩子很聰明,卻不願意說出心裡的話,只是自己壓抑不住衝動去做、做了又拼命說謊想規避被罵。

只是我覺得朋友的孩子非常聰明,越聰明的孩子越懂得怎麼說出父母想聽的話、或去規避事情(那怕手法很拙劣)。
聰明的孩子也會造就母親的困惑:為什麼我問他,他都可以說出"正確應該要怎麼做",卻會屢屢發生孩子無法抑制衝動時,又一直犯錯。
打或罵都不是解決的方法,應該是讓孩子承擔起後果,並了解他真正的心情。

鈞相對單純,有時我也會迷惘,養出這麼單純的孩子是好的嗎?
鈞只要是自己信任的人,都會掏心掏肺的說,通常我也會很努力傾聽他說甚麼。
也會在鈞的身邊去安插幾個值得信任的人,讓鈞願意去跟他們傾訴
事情發生時,也會花時間去幫助他釐清情緒和想法、再一起找出該怎麼做的方法。

鈞最近發生一項行為,在母親(或在乎的人)面前會拼命做出好表現,在一般人面前就隨便亂做
甚至誇張到,我一坐在椅子上,鈞就跑到房間把筆電拿過來給我
問鈞為什麼要這樣呢?
鈞說:因為媽媽會很開心
我把想法[我訊息]告訴鈞:媽媽比較希望你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你自己去完成
像是你晚上整理書包是為了明天能上課用、刷牙是為了你不會蛀牙牙齒痛
所以請你要優先去準備明天上學應該要做的準備

我想幫鈞建立起:努力是為了自己努力,自己產生自信並肯定自己,而不是為了媽媽或其他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