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會隨著成長而逐漸減少睡眠時間,有無建立一個睡前儀式就會造就這孩子是否有健全的睡眠時間,且隨著月齡會逐漸顯現重要性。
一歲後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貪玩且精神上可以支撐,造就晚上要睡覺前就鬧著不要睡,甚至一直要求大人念故事書、點名、看電視等...只為了想繼續玩不願意睡覺;只是身為大人必須將孩子引導入好的習慣,打斷不良的惡性循環。建立起固定且冗長的睡前儀式有助於幫助孩子入睡,也可以適當打斷孩子不適當的要求。
換句話說,在養成一套固定的睡前儀式後,可以讓孩子明白這些事情做完後,必須乖乖入睡。


健兒手冊P50頁說:滿六個月的小孩最好要會自行入睡。睡前儀式有助於幫助孩子自行入睡
當媽媽開始能穩定孩子的作息後,就可以開始讓孩子習慣

我家鈞大約是三個月晚上開始連續睡12小時後,每天開始導入固定的睡前儀式

1.媽媽念故事書
2.收玩具
3.洗澡(睡前洗澡可以讓孩子更好入睡)
4.吃飯
5.刷牙、穿睡衣
6.關成夜燈、爸媽抱著孩子唱睡前歌三次
7.爸媽親親孩子
8.10點準時上床睡覺


全家人在孩子睡前跟孩子享受親密的感覺,孩子也了解早上起床後,爸媽會繼續陪他玩。不要讓孩子害怕睡覺,積極的跟孩子溝通累了就該睡覺,早上又可以跟爸媽玩。
睡前儀式還有個好處,就是可以養成固定的晚間睡眠時間,晚上也能有個安穩的睡眠,故爸媽要從孩子小時就養成習慣"天還沒亮就是晚上睡眠時間",只要天沒亮,爸媽絕對不要跟小孩玩或理會他;孩子在某段時間會半夜爬起來玩,假設您常常在這段時間理會他,很容易就養成"那個時間就起床"。

為什麼孩子喜愛固定的規律感?

蒙特梭利說:「孩子喜愛秩序。 」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孩子對秩序有特別敏銳的感受性,規律的生活可以使孩子預知生活的下一步是甚麼,如同母親安穩的心跳聲一樣,這樣的狀況會在兩歲半(叛逆期)時達到高峰,孩子會想選擇習慣的路走,做事講求一定的步驟,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一定會有溫和和不溫和的時期,唯有父母了解孩子的心性,作為引導孩子的角色,導入規律的作息與生活節調,自然就算身在叛逆期,也會症狀比其他孩子輕微;這樣的生活不但可以讓孩子安心與可以預期下一步,對於母親也相同:比方說當睡前儀式結束後,母親就知道"該送孩子上床睡覺",而不是繼續讓孩子予取予求直到全家疲憊不堪、孩子也長期身為疲憊中無法恢復。不需要害怕固定的規律作息會致使孩子個性被僵硬化或是拘束孩子,別忘了,身為母親需要成為孩子的引導者,慢慢放寬對於孩子的養育(漏斗式教養)。


不恰當的睡前儀式與自行入睡的深入探討

自行入睡是人的本能,睡前儀式與入睡習慣卻是"大人給予孩子的",養育孩子的方式百百種,身為母親不但要是生活中的謀略者,也必須要是"智者";我從養育鈞一開始,無論發生甚麼狀況、制定甚麼養育方式,都會把想法想很遠、多面性。鈞還在三個月時,我就已經想到一歲後我該怎麼引導鈞的作息睡眠時間緩慢縮短;在鈞六個月時,我就已經想到該怎麼幫鈞換大床;當鈞半夜夜哭時,我就一定會找出原因解決它,而不是不思考立即尋求宗教力量。言歸正傳,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雖然有所不同,而殊途同歸的是孩子一定懂得自行入睡這檔事,重點在媽媽,您可以選擇最溫和的"潘特利的輕輕移開計畫"-「寶寶不哭睡眠法寶」、也可以選擇"P.U/P.D"-「超級嬰兒通」、「The baby whisperer solves all your problems」 、"哭泣入睡"-「從零歲開始」或是媽媽自創的方法,同樣都可以教會孩子自行入睡,且殊途同歸的都有說到"規律作息",白天有固定的小睡時間、晚上有固定的睡眠時間。
不恰當的睡前儀式來自於當母親把"哄睡、奶睡"加入睡前儀式的最後一個步驟時,孩子雖然也是會乖乖入睡,但是孩子的平均睡眠時間就一定會少很多;最近有個媽媽在說:我女兒晚上可以穩睡12小時(一歲半)、白天也是有固定的小睡時間(二~三小時),但是朋友都說我的養育方式是錯的,說我很怪";很遺憾,在台灣這個社會中,"適度引導孩子晚間有長時間睡眠"反而成為異類,因為我的朋友也是,他的孩子才七個多月,白天就是睡2小時、晚上睡八小時,跟大人一模一樣,也許大人會覺得很正常,但是追根究底在於"母親無法與孩子一同入睡";幼兒通常都需要長時間的睡眠,只是大人基於自己的生活時間、方便哄睡(讓孩子累就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哄)、夜晚睡眠更穩,導致孩子長時間處於疲憊,卻一直無法學習到自己入睡的方式。像鈞因為睡眠一直很充足,白天自然也非常有精神,一歲10個月身高就已經是90%,出外可以整天不睡,在家也可以乖乖小睡2小時,快兩歲依然一天睡12~14小時。
至於該怎麼教孩子自行入睡,坦白說,不管改那種方式,一開始孩子一定會非常反抗,除非從剛出生就不哄睡,無論是和緩的方式或激烈的方式,都一定需要母親的堅持。

不恰當的睡前儀式只需要大人把最後一個步驟(哄睡或奶睡)拿掉即可,然後慢慢改用其他方式讓孩子入睡。

白天和夜晚的睡前儀式需要一樣嗎?

不需要
雖然白天的小睡睡得好,夜晚的睡眠也會跟著睡很好;只是基於需要讓孩子明白白天和夜晚的睡眠是不一樣,有的媽媽會創造出白天和夜晚不同的睡前儀式,我家則是白天開大燈、放音樂讓孩子睡,讓孩子習慣白天在有吵鬧聲中睡眠,晚上才有整套的睡眠儀式。



母親引導作息

母親制定規律作息讓孩子習慣的優點是可以讓孩子更快融入家庭,何況也要考慮孩子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,會把"生理時鐘"確立,假設孩子每天都習慣"早上五點"起床,母親卻痛苦萬分,這自然不是好現象,沒有快樂的母親就沒有快樂的孩子。由母親引導作息,一邊引導孩子習慣這樣的作息,也一邊觀察孩子的反應來修正作息,這才是幫助孩子融入家庭的方式。

為什麼我不選擇最溫和的方式教孩子自行入睡


家庭因素,打從我生下鈞開始,很遺憾,直至今日我都必須親力親為,鈞住院一星期,必須靠我一天睡不到三小時苦撐來照顧鈞,但是我甘之如飴,沒有人可以幫我替手,自己身體狀況非常差,坐月子期間就已經常常多次昏倒,就算小產也沒月子可做,這是原因之一。
但是最重要的原因
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,會逐漸越來越了解"哭的功用";鈞算是非常堅持和固執的孩子(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,因為我是他媽),養育鈞的過程中,一直採用剛柔並濟的方式教養鈞,睡眠方面我一直都用"剛",睡覺時間到就一定要上床睡覺,沒有抗議的餘地,相對鈞的睡眠在很早很早就打下很穩的根基,三個月就開始晚上穩睡長時間睡眠,不需哄也不需奶睡,這不是偶然,而是母親的引導;只是身為母親本來就要有彈性,當鈞生病或換大床時,我就會睡在鈞的身邊。



究竟該不該讓孩子哭著入睡?

尊重每種養育方式,不管是溫和或激烈方式,只要母親夠堅持並找到對孩子有利的方式養育孩子,都是正確;只是甫孩子新生時,可以用激烈或溫和方式教他自行入睡,因為那時候新生兒是"不懂得怎麼自行入睡",所以大人必須不斷的教孩子熟悉這樣能力;但是當孩子越來越大,也學習到"自行入睡的能力"後,情況就會整個不一樣,且孩子懂得用哭聲來掌控媽媽時,媽媽就必須懂得怎麼去拿捏分寸,就算入睡時哭鬧也該否決這個任性的要求,孩子並不是不懂得怎麼自己睡,只是在做不符合家規的要求,母親也該了解自己的底線在哪裡;舉個例:我曾經在7-11看到一個一邊在地上打滾一邊哭著要玩具的女孩,就算媽媽都已經拿起玩具結帳中,女孩一樣一直哭一直哭;反觀鈞,他很清楚跟他媽哭鬧要玩具是無效,所以只是拿起玩具玩一玩,當我說:把玩具放回去,鈞就乖乖放回去;而且我也會適時的稱讚鈞,甚至在鈞表現良好時,主動買玩具給鈞。
聽不到哭聲並不代表這母親有成功養育孩子,舉例來說:到餐廳吃飯時,鈞可以從頭到尾坐著吃飯,雖然有時候會哭鬧要下來,但是我都會讓鈞哭,並堅持又溫和的告訴鈞:你看爸爸媽媽都在吃飯,你也要坐著吃飯。唯有正確面對"哭聲",才能了解孩子想表達的聲音,並進一步了解孩子解決孩子的問題,將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方向。



吸奶嘴算不算自行入睡

六個月前,母親可以選擇奶嘴或手讓孩子入睡,我會建議母親讓孩子吸手的原因,只是在於孩子在肢體能力還無法控制時,母親必須不停的幫孩子撿奶嘴,會造成母親的過度負擔直到孩子有辦法自己撿奶嘴,假設為了家裡安寧無法讓孩子哭泣,我會建議奶嘴只要吸到想睡就拿起來,半夜哭泣時,也掌控在哭20分鐘後判斷無法睡回去時才餵奶或奶嘴,慢慢和緩的幫助孩子不要過度依賴奶嘴入睡及學習到自行入睡,六個月後就可以營造新的入睡模式。無論是奶嘴或是手指,都被須滿足孩子的需求,徹底戒除時間都建議在一歲半~兩歲以後。事實上只要滿足孩子的安全感,手指跟奶嘴都一樣好戒,鈞大約是六個月就不在夜晚吸手指入睡,重點在母親平時與孩子互動是否有建立起安全感。一歲半後的孩子假設想吸手,母親和緩的請孩子把手拿出嘴巴、轉移注意力、說故事給孩子聽,不用過於驚慌給孩子心理壓力反而造成反效果。

育兒必須問媽媽本身心裡的聲音,誠實的問自己的需求,認真的觀察寶寶的狀況,養成寶寶良好的習慣,找出屬於自己的育兒方式,這才是育兒的王道。有快樂的母親才有快樂的小孩,育兒不是互相折磨,而是找出家庭和諧的方法。




延伸閱讀書籍


      


延伸閱讀

鈞鈞育兒訣竅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